中医治疗胃炎的基本原则是辨证论治,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胃炎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情绪障碍、外感侵入胃、饮食不当、饥饿感和饱腹感过多、饮食不洁或脾胃虚弱。中医的诊断需要观察、听、问、切,观察舌象和脉象,然后综合运用,根据不同的证型服药。外感侵入胃者需清除外感,情绪障碍者需疏肝理气止痛,饮食不当者需采用消食消积药物。
慢性胃炎医案一则:
患者,女,54岁,初诊于2020年5月23日。主诉:胃脘嘈杂伴隐痛8年余,加重1周。现病史:患者诉近8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嘈杂不适,伴隐隐作痛,夜间尤甚,时有烧心、反酸,纳可。平素反复口腔溃疡,刻诊舌左侧见大小约0.5cm×1cm溃疡面,色红,疼痛难忍。烦躁易怒,头晕耳鸣,烘热汗出,眠差。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数。西医诊断:慢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痛。辨证:肝胃郁热,阴虚火旺。治法:清肝和胃,滋阴降火。二诊(2020.6.6)口腔溃疡、头晕耳鸣均消失,胃脘嘈杂伴隐痛明显缓解,烧心、反酸减轻。烘热汗出较著,每日发作2-3次,烦躁易怒,眠差。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数。三诊(2020.6.17)胃脘嘈杂伴隐痛、烧心、反酸基本消失,烘热汗出明显缓解,睡眠改善。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继以上方为基础加减治疗月余,电话随访,诸症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