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欢迎武汉中医乳腺科专家李宝玉教授入驻诚顺和! 热烈欢迎中医皮肤科专家高进教授入驻诚顺和! 热烈欢迎中医内科专家刘义涛主任入驻诚顺和!
首页 > 中医文化 > 中医理论

介绍中医典籍、中医流派、经络学说、五行学说、脉象学说、阴阳学说、藏象学说等方面的知识。

骨伤科的望诊包括哪些内容?其望全身和望局部有哪些要点呢?

骨伤科的望诊包括哪些内容?其望全身和望局部有哪些要点呢?
  骨伤科的望诊包括哪些内容?其望全身和望局部有哪些要点呢?骨伤科的望诊除了对全身的神色、形态和舌象应作全面的观察外,对损伤的局部及邻近部位一般釆用与健肢对比观察和动态观察(即功能活动的观察),必要时要用器具测量,通过望诊一般可以初步确定损伤的部位、性质和损伤的轻重。   一、骨伤科的望诊之望全身的要点   观察患者全身各部分情况为诊断的第一步。当医者与患者接触时,从患者的形态、面部表情与气色,都可以了解到与病情有……继续阅读 »

cshyh 1周前 (11-30) 22浏览 0评论 0个赞

脾胃失调是什么原因中医怎么用药?

脾胃失调是什么原因中医怎么用药?
中医认为,脾为阴脏,胃为阳腑,脾病多寒,胃病多热,临床上脾、胃功能常相互影响。 脾胃失调多表现为寒和热的病理现象: 如饮食生冷、外感寒邪,可使脾阳不振,寒遏中宫,胃失和降,失去运化,此为寒证。临证之时,治寒以热,药用附子、干姜、高良姜、吴茱萸、川椒等助阳散寒。 若邪热入腑,湿热交阻,导致胃中郁热,火毒内壅,胃腑传导失畅,则为热证。治热以寒,常用黄连、黄芩、栀子、黄柏、知母、石膏等清泻胃火。 临床中也常见脾胃寒热错杂……继续阅读 »

诚顺和中医馆 2年前 (2022-07-04) 554浏览 0评论 0个赞

张仲景温补肾阳合用助阳法治疗肾阳虚证的学习概要

张仲景温补肾阳合用助阳法治疗肾阳虚证的学习概要
仲景治疗肾阳虚证,多采用附子、干姜辛温之品以温阳,但多与“地黄、山萸肉”等补阴填精之品配伍以阴中求阳,与“茯苓、猪苓、泽泻”等配伍以利水通阳,与“白术、山药”等配伍以健脾生阳,与 “丹皮、黄连”等配伍达心肾相济,与“桂枝、麻黄”等配伍以风药升阳。 金匮肾气丸中八味药物将温阳与助阳五法相合,使其方剂从温阳向补阳功能转换,析一方即知其奥理。后世医家继承和发展金匮肾气丸的原创思维,在其基础上加减化裁,衍生出许多具有显著疗……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2-05-18) 734浏览 0评论 0个赞

中医典籍对升降出入之天人相应理论的概述

中医典籍对升降出入之天人相应理论的概述
中医典籍对升降出入之天人相应理论的概述。《素问·六微旨大论》言:“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内经》在“气一元论”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认为宇宙万物源于天元之气,人之生命源自天地之气,无论自然界还是人体都存在着气机升降出入的永恒运动,并由此产生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1、自然界的升降出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这是自然界气的升降运动,天气属阳,主升;地气……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2-05-11) 550浏览 0评论 0个赞

中医典籍《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对外感内伤的论述之学习摘要

中医典籍《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对外感内伤的论述之学习摘要
中医典籍《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对外感内伤的论述之学习摘要: 《伤寒论》以六经为纲,提纲挈领,并不过分着眼具体疾病,主要体现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病势的动态发展变化,六经是《伤寒论》的核心,六经又有十分具体的证治方药,这样就容易使人专注方证。 《金匮要略方论》则以病为脉络,截面式地体现具体疾病在部分或整个病程中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对相似疾病进行鉴别,对其不同发展趋势及预后转归进行归纳总结,一病之中可以体现六经变化的不……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2-05-09) 659浏览 0评论 1个赞

太阳病和阳明病有什么区别?各有什么证候类型?

太阳病和阳明病有什么区别?各有什么证候类型?
太阳病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基本特点,有三种证候类型: 一、以头痛、发热、怕风、有汗、脉浮缓等为特征,其特点是肌表疏松、营卫不和、卫强而营弱,称为太阳中风证。 二、以发热、不出汗、恶寒、体痛、脉浮紧为基本表现,其病理特点是肌表致密、卫阳被困、营阴郁积,称为太阳伤寒证。 三、以太阳表证日久,不能出汗缓解,邪气渐弱,正气渐强,以发热恶寒,热多于寒,呈阵发性发作为基本表现,其病理特点是微邪束表、营卫不和,称为表郁轻证。……继续阅读 »

诚顺和中医馆 3年前 (2022-04-28) 607浏览 0评论 0个赞

人体各部位发生疼痛与相关的肾脾肝胆膀胱等五大经络穴位分布图

人体各部位发生疼痛与相关的肾脾肝胆膀胱等五大经络穴位分布图
人体发生疼痛的原因很多,但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跟经络气血的运行密切相关,正所谓“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因此临床根据特通的部位所分布的经络来辩证治疗可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现将人体各部位发生疼痛与相关的肾脾肝胆膀胱等五大经络穴位分布图发布如下供同行和网友参考: 1、肾经疼痛的穴位分布图: 2、脾经疼痛的穴位分布图: 3、肝经疼痛的穴位分布图: 4、胆经疼痛的穴位分布图: 5、膀胱经疼痛的穴位分布图: ……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2-04-09) 1745浏览 0评论 0个赞

中医典籍对中土五行学说与脾胃关系的理论论述

中医典籍对中土五行学说与脾胃关系的理论论述
中医典籍对中土五行学说与脾胃关系的理论论述。中土五行学说在《黄帝内经》中体现为重视脾胃,清代医家黄元御在前人重视脾胃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完善,丰富和发展了中土五行学说中,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气升而胃气降。 清代医家郑钦安在《医学真传》中说:“二火不可分(君火、相火),而二火亦不胜合。所以一来一往,化生中气。二火皆能生土,上者生凡土,即胃。下者生阴土,即脾。”心中藏君火,肾中藏相火,所谓“乾坤一气生坎离二卦,二气往……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2-03-29) 687浏览 0评论 1个赞

中医典籍和历代医家对中气与情志病辨证论治的论述的学习摘抄

中医典籍和历代医家对中气与情志病辨证论治的论述的学习摘抄
中医典籍和历代医家对中气与情志病辨证论治的论述的学习摘抄。《中医基础理论》认为:“人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有密切联系。因为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而外界的精神刺激只有作用于相关内脏才能表现出相应的情志变化。”《灵枢·平人绝谷》曰:“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这说明了脾胃化生精气在神的生成和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脾胃化生水谷精气的能力越强五脏所藏的精气也就越充足,正气也就越强,能够更好的面对外界的精神刺激,与情……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2-03-28) 741浏览 0评论 1个赞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及现代中医对“血浊”的论述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及现代中医对“血浊”的论述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及现代中医对“血浊”的论述。血浊概念血浊两字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逆顺肥瘦》云:“此人重则气涩血浊。”《灵枢·经水》记载:“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便指出当血液超出正常的清浊范围就是血浊。 随着现代中医的发展,基于《黄帝内经》血浊的启示以及临床疾病的现代认识,认为血浊是血液成分的……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2-03-24) 1380浏览 0评论 0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