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欢迎武汉中医乳腺科专家李宝玉教授入驻诚顺和! 热烈欢迎中医皮肤科专家高进教授入驻诚顺和! 热烈欢迎中医内科专家刘义涛主任入驻诚顺和!
首页 > 中医文化 > 中医理论 (第 2 页)

介绍中医典籍、中医流派、经络学说、五行学说、脉象学说、阴阳学说、藏象学说等方面的知识。

月经提前除了药物治疗外该如何调理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中医按摩疗法!

月经提前除了药物治疗外该如何调理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中医按摩疗法!
月经是女性的一个生理期,很多女性朋友的生理期经常会出现一些小问题,如月经提前就是常见的月经不调的一种情况。中医认为血热和气虚都是经期前月经的原因。气虚者脾脏虚弱,血热者血流迅速,会导致经前月经。月经提前会引起经血稀薄,颜色淡,乳房胀痛,身体困乏,腰酸腿软,胃胀等症状。建议及时通过中医调理,并且根据具体的情况在饮食上要加强营养,通过治疗绝大部分临床症状会好转。另外,建议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果经常熬夜……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1-12-06) 830浏览 0评论 1个赞

如何提高中医药确切疗效:中医证候识别和干预从定性向定量转化的发展

如何提高中医药确切疗效:中医证候识别和干预从定性向定量转化的发展
医药的生命力在确切的疗效,提高疗效的关键则在于提高辨治水平,而如何提高辨治水平,则是摆在中医人面前的难题。 提高中医辨治水平的突破点,在于实现中医证候识别和干预从定性向定量过渡,即定性的传统辨证论治向定量的状态辨识转化。 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定性识别和定性干预,正如《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所言,“察舌按脉,先别阴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八纲辨证充分体现了这种特点,病证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属性和深浅的不同,……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1-12-05) 508浏览 0评论 0个赞

针对验证经络是否真实存在的实验,我们获得了什么?

针对验证经络是否真实存在的实验,我们获得了什么?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经络问题进行了不懈地探索,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古人所说的经络是否真实存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在针刺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人接受针刺治疗时,会产生一种沿经脉路线移动的感觉。后来正式命名这一现象为循经感传现象,能产生这一现象的人称为“经络敏感人”,但这类人只占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扭转了人们认为经络就是血管的观点,因为血管显然无法形成这种感觉循经移动的现象。另外,……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1-12-02) 518浏览 0评论 0个赞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中医经络学说?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中医经络学说?
为什么要了解中医之经络学说?《扁鹊心书》:“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灵枢·经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以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 那中医学上经络是什么呢?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它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上下纵行,是经络的主干线,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措,网络全身,多走行于肌肤表浅部位。经脉如同……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1-12-02) 546浏览 0评论 1个赞

中医理论如何指导治疗失眠:实践并不是理论的简单复刻。

中医理论如何指导治疗失眠:实践并不是理论的简单复刻。
近年来失眠成为困扰年轻人的一大难题,许多疾病的产生与恶化也与失眠脱不了干系。那么我们是如何通过中医晦涩难懂的理论治疗失眠的呢? 失眠,又称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 《内经》认为睡眠是人体顺应自然界昼夜变化的一种生理性调节行为,而这种调节行为主要是卫气有规律的出阳入阴、营卫协调运行的结果,卫气运转正常 ,阴阳平衡是睡眠的基础,卫气运行失调,阴阳失衡是失眠的根本病……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1-12-01) 509浏览 0评论 1个赞

中医是怎么通过脉象诊病的?

中医是怎么通过脉象诊病的?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之中,医圣张仲景曾详细记录过多种脉象,以及与之对应的病机和疾病表现。日常常见几种证候皆有与之对应的脉象,但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要结合其他三种才好辨证论治,此处只是给出一个参考,具体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诊断。 虚寒证脉象一般表现为迟、沉、微。特征:脉动无力。《伤寒论·平脉法》提出“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荣中寒。”《伤寒论》第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1-12-01) 518浏览 0评论 0个赞

五脏与五行之间的关系: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

五脏与五行之间的关系: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
五脏是: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具有化生、贮藏功能,生理特点是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中医五脏不局限于解剖概念。 脏,古称藏。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由于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五脏在人体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 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是全身血脉的总枢纽,心通过血脉将气血运送于周身;心又主神志,是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中心,在人体中处于最高主导地位。 肝主疏……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1-12-01) 640浏览 0评论 2个赞

哲学到中医学的演变:从阴阳五行到五行互藏。

哲学到中医学的演变:从阴阳五行到五行互藏。
源于古代哲学思想的阴阳五行学说,一直以来,不少中医人士都为之沉迷。所谓五行,木、火、土、金、水也。这样一说,很多人好像都懂,但五行学说真正的奥秘,又有几人能懂得?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属元素论的宇宙观,也是一种朴素的普通系统论。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所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行学说用木、火……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1-12-01) 500浏览 0评论 0个赞

中医学辨证施治集大成者——《伤寒杂病论》的现实意义。

中医学辨证施治集大成者——《伤寒杂病论》的现实意义。
唐《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所能及。”此中“所著论”即指《伤寒杂病论》,诚然是一部博大精深、理法兼备之医学不朽著作。 关于《伤寒杂病论》之成书,读《伤寒杂病论·自序》可以看出,此书之成是张仲景出于有感而发。其家族原有二百余口,由于当时疾疫流行,自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不到十年时间,因疾……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1-11-30) 832浏览 0评论 1个赞

由道出发可以演化出百家之术,那么从这里也可以演化出医理医术

由道出发可以演化出百家之术,那么从这里也可以演化出医理医术
黄帝在《内经》开篇里问:“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将失人之耶?” 岐伯答:“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上古之人的生命为什么能够达到百岁?这是……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1-11-24) 581浏览 0评论 0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