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气管哮喘辨证论治心得体会。支气管哮喘病症特点:咳嗽气促,喉间痰鸣,咳痰清晰色白,呈粘沫状,形寒无汗,恶风寒,无呕吐及腹泻。舌质红,苔白滑。脉象弦紧。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其临床特征是反复发作的伴有哮鸣音的、以呼气性为主的呼吸困难。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12岁前开始发病者居多,大多数好发于秋冬季,春季次之,夏季最少。若哮喘初发时能及时诊治,一般预后良好。依其病证特点相当于属中医“哮证”范畴。
临证观察发现哮喘的发作,多责之于内有痰饮留伏,外受邪气引动。而小儿哮喘的发病原因亦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导致痰饮留伏,隐伏于肺窍,成为哮喘之宿根。外因责之于感受外邪,接触异气,嗜食酸、甜、腥、辣以及劳累、情志改变等。
临床所见之寒性哮喘,多以内有宿痰留饮,外有寒邪之引动,内外相搏而病发。正如《景岳全书·喘促》说:“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寒哮证的发生多为寒痰内伏于肺,复感风寒之邪未能及时表散,邪蕴于肺,壅塞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痰阻气道,肺气上逆所致。《难经·四十九难》说:“形寒饮冷则伤肺”。
中医认为哮喘病机为脏腑阴阳失调,肺脾肾对津液的运化失常,以至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其基本病理变化为痰饮内伏,肺气宣降失常,哮病因于寒,表现为外束风寒、内停痰饮的寒哮。风寒外袭,引动伏痰,阻滞肺络,气道受阻,痰气搏击而表现为呼吸急促,哮鸣有声,伴见痰少色白多沫。风寒在表,故恶寒无汗,咳嗽,鼻流清涕,咽痒不适,口不渴。痰饮内阻,阳气不能升浮,故四肢不温,面色晦暗,口唇暗紫,饮食乏味,睡眠欠安,舌淡,苔薄白或厚白。
临证经验拟定散寒平喘汤时可考虑祛邪为先,以《伤寒论》之小青龙汤化裁,同时虑及哮喘证发病过程中外邪、内饮、痰浊、内虚等因素互相影响,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散外邪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白芥子、瓜蒌降气化痰,薤白通阳散痰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