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疾病是临床上多发常见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国肠胃病患者有1.2亿,可以说是“胃病大国”。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现在有很多人经常会暴饮暴食,吃很多难消化的食物,有的是三天两头聚餐,这样吃太多,长期下去会导致脾胃不和。脾胃失和,则身体失调。胃病在人群中发病率高达80%。常见的如:急慢性胃炎、肠炎、溃疡病、消化不良等。常见症状:如频繁出现餐后上腹部隐痛、饱胀不适,有时还伴嗳气、反酸,甚至恶心,呕吐。一般此病病程缓慢且易反复发作而难愈。
《内经》云:“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多寒则肠鸣飧泄不化,多热则溏出糜。”
中医认为,脾为阴脏,胃为阳腑,脾病多寒,胃病多热,临床上脾、胃功能常相互影响。脾胃失调多表现为寒和热的病理现象,如饮食生冷、外感寒邪,可使脾阳不振,寒遏中宫,胃失和降,失去运化,此为寒证。若邪热入腑,湿热交阻,导致胃中郁热,火毒内壅,胃腑传导失畅,则为热证。
脾胃病医案一则:
患者,女,54岁,2019年10月7日初诊。主诉:患慢性腹泻3年余,近期加重,每日临厕10余次,泻下完谷不化,并夹脓血,黏液胶冻之物,常感腹痛,西医诊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经服中西药及灌肠治疗,效难显。刻诊:面色苍白,目胞虚肿,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口干溲赤,肛门灼热,大便日十数次,里急后重,食纳不佳,舌淡苔黄腻,脉细弱。此乃久泻伤及脾阳,脾阳不振而胃肠湿热内壅,为寒热错杂之证。治宜温运脾阳,调理肠胃。处方20剂。患者服后,大便日2次,无里急后重,原方加党参15克,炒山药18克,继服一月余,诸症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