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弱患者容易出现各种胃肠道不适症状,主要的症状有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精神不振、便秘、四肢乏力、失眠等。一旦受到生冷、辛辣食物刺激,很容易出现腹泻等不适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中药调理脾胃,同时要保持心情愉悦,适当锻炼身体,做好腹部保暖。脾胃虚弱的患者尤其要注意饮食,尽量多吃健脾胃的食物,调理的效果会更好。
脾胃虚弱属于中医说法,从西医角度分析是因为各种致病因素的刺激,导致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下降而引发的临床表现。生活中多数脾胃虚弱患者是由于饮食失调、劳累过度、急慢性病引起,从而耗伤脾胃,导致脾胃不足,运化失健,导致脾胃虚弱。如果患者存在慢性肠胃性疾病,由于营养物质吸收不足,会导致体质进一步下降,患者有可能会出现抵抗力下降以及消瘦等临床表现,需要积极查明病因后进行对因治疗。
脾胃虚弱在中医里的含义比较笼统,包含了脾气虚、脾阳虚、脾不统血、中气下陷、胃阳虚、胃气虚、胃阴虚及脾胃虚寒等中医证候。其中脾气虚是脾胃虚弱的基本类型,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有运化水湿和运化水谷精微的作用。所以,如果当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或者久病体虚以后,脾的运化功能减弱,就有可能会出现脾气虚的症状。
另外中医讲气有推动的作用,所以如果脾气虚以后,有可能会导致湿气内停的情况,这种情况中医称之为脾虚湿盛。另外,如果脾气虚或者脾虚湿盛的情况日久以后,可能进一步耗伤人体的阳气,出现脾阳虚的情况。所以,在具体治疗上,对于脾气虚的主要是以健脾益气为主,可以选用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等来进行调理。如果是脾虚湿盛的,可以选用参苓白术散。如果是脾胃虚寒的,可以选用附子理中丸或者小建中颗粒来进行治疗。
脾胃虚弱的中医治疗原则为健脾益气,助运化湿。主要方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常用中药有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苡仁、焦山楂、焦神曲、陈皮、砂仁(后下)。如时见腹痛,加木香、香附;兼舌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大便清稀,小便色清,腹部隐隐作痛,加炮姜、肉豆蔻、益智仁;少气懒言,便泻不止,甚至脱肛,加黄芪、升麻、葛根;兼夹湿热,口苦舌黄,或大便夹黏冻,加黄连、马齿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