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在临床上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是机体受到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导致,常好发于一些机体免疫力差的成年人,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发病后可出现纳差、食欲不振、低热、身体乏力等全身不适症状。皮肤也会出现疼痛以及烧灼感,并表现为红色斑丘疹,随后变为簇集成群的黄豆大小的水疱,可呈串珠样。疱疹常发生在脊神经损伤节段,后期可出现神经痛,发病之后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可以通过放血、拔罐、针灸等方式进行治疗。
带状疱疹中医称为“缠腰火丹”“蛇串疮”,历代较多的医家沿用此两个病名,病名描述了带状疱疹的发生部位、病形和主要病机。《证治准绳·疡医》腰部篇“或问,缠腰生疮,累累如珠何如?曰:是名火带疮,亦名缠腰火丹……缠于带脉,故如束带。”清代医家祁坤也在《外科大成》中指出其病剧烈疼痛,难以忍耐的特点——痛如火燎。带状疱疹虽然患于体表,而病变实质在于内脏,多发于胁肋部,乃肝之分野,肝经湿热,经络阻止,不通则痛,故见腰肋部疱疹疼痛;肝失疏泄,经气不通,加之湿热邪灼伤血液,热壅血分,气滞血瘀,故夜间疼痛加重;肝木克土,脾胃失健,故见胃部胀满。治以疏肝利胆,清热解毒,行气化瘀,养血通络。
带状疱疹医案一则:
患者,女,65岁。初诊主诉:右侧腰肋部疱疹疼痛1周。现病史: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腰肋部疼痛,夜间加重,次日疼痛部位出现疱疹,当地社区服务站诊断为“带状疱疹”,予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疱疹未消退。辰下:患者右侧腰肋部疱疹疼痛,局部皮肤发热,夜间疼痛加重,胃部胀满,舌质红苔薄白,脉沉。二诊:患者药后右侧腰肋部水疱未再新发,部分水疱开始结痂,疼痛减轻,皮肤无发热,胃胀缓解,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药已中的,效不更方,续予前方7剂,水煎服,日一剂,分早晚饭后40分钟分服用。后继续以此小柴胡汤加减方化裁调治月余,症状完全消退,未有后遗神经痛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