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在中医古籍中虽无此病名,但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中医“偏头风”、“头风”、“面痛”、“面风痛”等范畴。《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夹胃,属肝,络胆…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循行范围与三叉神经分布相一致。三叉神经痛起病急骤,突发忽止,与“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似,临床上本病的主要病邪多见为风邪所致,临症可选择清热凉血汤、温经散寒汤、活血化瘀汤、芍药甘草汤等中药方加减内服整体调理,同时外以针灸等外治法快速缓解和消除疼痛等症状,内服外治,其效更显。

患者男,56岁,初诊诉三叉神经痛,左侧颜面部反复疼痛7年。病史:7年前始出现左侧颜面部放电样剧痛,曾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予口服“卡马西平片”及“营养神经药”,症状有所改善,但仍时发作,遂来求诊。诊见:左侧颜面部及牙部疼痛,呈跳痛性,每在进食时加剧,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细。
辨证分析:患者肝风内动,兼病久瘀热、筋脉失濡,故左侧颜面部及牙部跳痛伴口苦。
中医诊断:结合舌脉,四诊合参,乃肝风内动、筋脉失养之证。治法:柔肝熄风、缓急止痛、清热祛瘀。处方:芍药甘草汤加减,开中药七剂,日一剂,代煎服,早晚饭后温服。外以针灸治疗5次,一日一次,针刺取穴:双内关、神门、三阴交、大陵、合谷、太冲、内庭等,留针20-30分钟。
二诊,患者诉针灸治疗及服上药后颜面部疼痛较前减轻,进食时已不觉疼痛,仍口苦,舌质红,苔白腻,脉弦细,药已中的,口苦表明肝火仍在,予蒲公英助清肝经之热,并加元胡活血行气止痛,予上方加减开中药7剂代煎服。外以针灸治疗。三诊,患者诉药后症状基本缓解,故嘱其守方续进7剂以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