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扶阳理论在儿科临床诊疗的意义。徐小圃(1887-1959年),名放,得其父杏圃公之传,为沪上名医,尤擅儿科,与扶阳派医家祝味菊先生相交甚笃,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钻研颇深,辨证严谨;其次子徐仲才先生(1911-1991年),名树梓,为上海中医学院儿科教授,师从于祝味菊先生,善于融会徐、祝两家之长于临证之中。徐氏父子在临床中极重视扶助阳气,并通过多年的实践将其灵活运用于多种儿科疾病的治疗中,屡获奇效,从而使扶阳理论在儿科临床治疗中得到重视,并为后世医家所学习使用。
《颅囟经》言:“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后世医者多以此为据,又举明代万全谓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清代叶天士言“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之为佐证,临证概以阳热论之,大行清滋之道,却不知万全尚有小儿“脾常不足,肾常虚”之言,肾中元阳为一身阳气之根,乃先天之本,脾则为后天之本,其运化水谷精微以充先天,小儿此二脏尚且不足,何来阳热之谓?同为温病大家的吴鞠通也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言:“夫苦寒药,儿科之大禁也……不知儿科用苦寒药,最伐生生之气也。”
再加现代小儿娇养于室,久坐不动,出则以车代步,“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再加冰箱、空调无处不在,抗生素滥用,更是使阳气不生反伤,病则多有阳气不足之症,治之若再妄投寒凉之品,则阳气益损,病势缠绵难愈,此等种种,皆应依徐氏之言,以扶助阳气为本,使小儿鼓动阳气,驱邪外出,方能愈之。
诚如祝味菊先生所言:“气足则抗能旺盛,阳和则抗力滋生。” “阴以资用,不在乎多;阳以运化唯恐其虚。”[6]因此,徐氏扶阳理论在现代中医儿科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