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伤食性小儿腹泻推拿治疗技术的概述。伤食性小儿腹泻的症状是腹痛肠鸣、脘腹胀满、嗳腐吞酸、食欲不振等,按照其症状特点属于中医的泄泻的范畴,又称为小儿伤食泄泻。中医伤食性小儿腹泻推拿治疗技术具有“调节阴阳,扶正祛邪,调节肠胃,促进消化”等作用,它没有西药治疗的不良反应,也没有针灸对皮肤及皮组织的损伤作用,且在治疗过程中给患儿以舒适的感觉,同时对许多疾病具有独特的药物不可替代的疗效,值得给予推广。
适应症:
中医诊断属伤食型,西医属单纯性腹泻或称消化不良性腹泻,无明显脱水或轻度脱水者,大便稀烂夹有乳片或食物残渣,每日3~10次,便前腹痛哭闹,不思饮食,腹胀据按,嗳气或呕吐,大便气味酸臭、夜寐欠安,舌淡红,苔厚腻或白厚。
禁忌症:
痢疾、霍乱、幼儿急疹等引起的腹泻等传染类庆病,撞伤、刀伤等有皮肤破损等开放性软组织损伤者,局部皮肤病变者,推拿部位由结核茵、化脓菌感染引起的病症者,骨结核、化脓性骨髓炎者,推拿部位各种类型的骨折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等严重出血倾向者。
推拿穴位与作用:
八卦穴:在手掌心的内劳宫周围。作用:调畅气机、宽胸理膈。
胃穴:从腕横纹到拇指跟的赤白肉际处,即大鱼际赤白肉际处。作用:和胃消食, 降逆止呕。
脾穴:在大拇指桡侧缘,从拇指跟到拇指端。作用:健脾益气,消食和胃。
大肠穴:从示指跟到示指端桡侧赤白肉际处。作用:固肠涩便。
运土入水:从拇指端到小指跟的外侧缘,即大小鱼际赤白肉际处。作用:固肠止泻, 调和脾胃。
利小便(清小肠穴):即小指的尺侧缘,从指跟到指端。作用:利尿通淋,分清降浊。
长强穴:尾骨尖下0.5寸,相当尾骨尖端与肛门的中点。作用:固肠涩便,收敛止泻。
七节骨:从尾骨端到第四腰椎成一条直线。作用:升提止泻,调节气机。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瘠旁开1横指。作用:健脾益气,和胃宽中。
承山:在小腿后侧用力时出现人字形的凹陷处。作用:升提止泻,调和脾胃。
止泻灵:在外踝骨直下与赤白肉交叉处。作用:固肠止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