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早搏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律失常。患有心脏疾病的人几乎100%都会出现早搏,心脏没有疾病的健康人,也有90%会出现早搏。引起早搏的原因不同,危险性也不一样。
心脏为什么会出现早搏?
心肌细胞具有自律性,可以自行发出搏动信号。正常情况时,心脏的每次搏动都由窦房结细胞先发出搏动信号,再传递到整个心脏,称为窦性心律。如果在窦房结以外的心肌细胞也发出搏动信号,就会导致心脏提前搏动,称为早搏。
早搏信号有可能来自心室、心房或房室结,以室性早搏最为常见。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器质性病变的心脏病患者几乎都会出现早搏现象;药物过量或是血钾水平异常,也会造成早搏;90%的健康人也会出现早搏症状。
中青年人群的主要早搏类型是生理性早搏,也称为功能性早搏,没有具体的病理因素,往往是在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吸烟、大量饮酒,或是喝了浓茶、咖啡之后引起的早搏,一般会在休息时、睡前、运动之后不治而愈。功能性早搏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平时注意劳逸结合,保持乐观心态、规律作息,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避免饮用刺激性饮料,就可以控制早搏的发生。
需要警惕的是病理性的早搏,比如患有各种心血管病、瓣膜病、心肌病等器质性病变,或是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中毒等原因引起的早搏。
老年人出现的早搏,多数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有可能是疾病的“背景性早搏”,一般不会引起症状。但确诊有心脏病者要加以警惕,避免诱发心律失常。如果在早搏发作时有明显的心慌、头晕等症状出现,就需要积极进行治疗了。早搏数量比较多者,每天多于5000次,甚至达到1~2万次,也需要积极治疗,因为过多早搏会增加心脏负担,长期有造成心力衰竭的可能。
早搏是很多心脏疾病的前兆症状,对于有“三高”的老年人群,早期诊断早搏对预防心脏疾病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