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心脑血管病、慢性呼吸疾病、糖尿病等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夏季中医养生的方法。四时养生应顺时而行。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新陈代谢的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夏天的特点是燥热,”热”以”凉”克之,”燥”以”清”驱之。总体来件,清燥解热是夏季养生的关键。但是对于患有不同种类疾病的老年人来讲,夏季养生各有不同:
一、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
按中医“五行”学说,夏属火,与心相应,所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视心神的调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宽阔,精神饱满,如同含苞待放的花朵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与此相反,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皆非所宜,嵇康《养生论》说,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
夏季夏季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期,可能造成头晕、胸闷、心慌和憋气等症状,严重时还有可能突发心梗和中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在桑拿天要特别注意房间的通风,及时补充水分,帮助血液黏稠度降低。注意不能擅自停药,避免过度疲劳。尽可能减少进出空调房间次数。多测量血压(大部分患者到夏天后血压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对于常年服用降压药的患者更要注意,根据血压调整降压药用量)。心绞痛患者除了坚持药物治疗外,夏季一定要注意运动不要过度,运动要适量,活动时间不宜太长,避免高温时段进行。还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遇事要冷静,饮食要清淡,多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新鲜蔬菜和水果有助于降低心绞痛的发病。
二、对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
从小暑到立秋,人称“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对于一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阳虚证,是最佳的防治时机,称为“冬病夏治”。其中,以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最为显著。
具体方法:可内服中成药,也可外敷药于穴位之上。内服药,以先服用辨证施治所得中药汤剂,待病情稳定后长期服用经辨症施治所得纯中药浓缩丸效果较佳。外敷药可以用穴位贴,贴在双侧肺俞、心俞、膈俞,或贴在双恻肺俞、百劳、膏肓等穴位上,以胶布固定。一般贴4~6小时,如感灼痛,可提前取下;局部微痒或有温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每伏贴一次,每年三次。连续三年,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机体的过敏状态。通过如此治疗,有的可以缓解,有的可以根除。
三、对于慢性胃肠道疾病的患者
夏月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如《颐身集》指出:“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心主表,肾主里,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唯其外热内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食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
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凉粉、冷粥、冷饮等可收缩胃肠道血管、降低粘膜的保护能力;冰激凌等大多是用牛奶、蛋粉、糖等制作而成,食用后可因为胃肠道温度下降而诱发痉挛性腹痛、腹泻等症状,甜食可抑制胃肠蠕动,产气过多而导致胃胀、腹胀。夏季气候炎热,特别是有慢性胃肠道疾病的人的消化功能较弱,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
四、对于糖尿病的患者
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阳长阴消达到顶点,而糖尿病患者多为阴虚之体,夏季易耗津伤液,致气阴两虚更甚,尤易出现不适症状。饮食控制对于糖尿病病人很关键,针对夏季的季节特点,结合中医饮食五味,也要有相应的变化。清淡是首要原则,慎食生冷肥甘,远离煎炸、炙烤、麻辣食物,以保养脾胃。
中医学认为: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可在食物中加入绿豆、扁豆、荷叶、薄荷等解暑良剂。同时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一些适当的活动,但切勿运动过量,汗泄太多可伤阴,运动过量引起的电解质紊乱也对控制血糖不利。同时,一些并发病也可能在夏季侵袭患者。夏季光脚的机会较多,容易造成霉菌、细菌感染,糖尿病人外出时最好不要穿凉鞋或拖鞋,应选择穿薄的棉袜、布鞋。
《素问.四气调神论》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冬至重病”。对于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夏季养生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病情,有所侧重,顺应自然而养生。以上便是刘吉祥教授所总结的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夏季养生方法,希望对各位老年慢性疾病患者朋友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