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对汗证病因的分析及辨证论治方法简述。汗症是由于阴阳失衡,腠理不能固摄,从而导致汗液外泄的病症。汗症分为自汗和盗汗,比如白天一直出汗,稍微活动出汗更厉害为自汗。而睡觉时出汗,醒来就停止为盗汗。中医认为汗症的病因基本可以分为3个方面:
1、病后体虚,素体虚,或者久病身体虚弱,或者肺气不足,肺卫不固。腠理疏松,而自汗。
2、情志失常,继续忧伤过度,损伤心脾,导致心血不足,血不养心,心液外漏为汗。
3、邪热郁蒸,情志不舒,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迫津外泄为汗。或者外感暑湿之邪,导致里热盛,邪热郁蒸,津液外泄为汗。
对于汗症的治疗,西医主要是采取病因治疗、抗胆碱能药物、镇静剂等方法。中医认为汗症属自汗、盗汗范畴,益气固表、育音清热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方法。具体来说,汗症主要有四种证型,而不同证型它的治疗方案也不相同:
1、其中辨证属于肺卫不固型的患者,多采用玉屏风散、桂枝汤、甘麦大枣汤等进行治疗。
2、辩证属于阴虚火旺型的患者,多采用当归六黄汤、麦味地黄丸进行治疗。
3、辨证属于心血不足型的患者,多采用归脾汤进行治疗。
4、辨证属于邪热郁蒸型的患者,多采用龙胆泻肝汤、四妙丸、竹叶石膏汤等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