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源远流长,是历代各大医家及各个学派的不断汇集、薪传,不断综合、提炼、升华,才推动了整个中医学的发展与壮大,所以了解历代中医学派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今天我们介绍一下经方学派。
经方学派既包括经验方学派,也包括经论方学派。前者由善于收集、整理、研究、运用历代经验方的医家组成,据说古代经方有11家,经验方书在280卷以上,该流派在宋以后被称为“时方派”。经论方学派兴起后至清代最为盛行,并一直延续到近代。这股风甚至刮到了国外(如日本),足见其影响之深远。明清时该派著名医家有方有执、柯琴、徐大椿、喻嘉言、张锡驹等。无论经验方派还是经论方派,对临床经验的积累和方剂学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经验方即人类与疾病斗争的医学知识总结。如《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有经验方;《汉书•艺文志》载有经方11家;汉代至北宋至少有150种以上。惜因印刷技术、保管条件、灾害与战争等众多原因,大多已亡佚。现存的主要有:《肘后方》《千金方》《外台秘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经论方, 即指后世医家对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 》)中方剂的尊称。因为,张仲景继承了《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 结合自己长期积累的丰富的实践经验, 进一步运用辩证思维, 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了理、法、方、药成套的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成为我国第一部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诊断、治疗紧密结合的典籍。所以,后人尊奉他为“医圣”,将他的著作尊为“医经”,把医经中的方剂奉为“经方”。
用好经方必须熟记方证,精研方证病机,做好方证鉴别,除了要知道经方医学原创思维理论体系的来龙去脉,还要明经方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