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简称“脉管炎”,是一种以肢体中、小动脉为主的炎症性闭塞性疾病。临床表现具有阶段性特点,初期由于病变部位血供不足,常表现为肢(趾)末端肤色苍白、皮温降低、麻木酸痛、步履不便甚或间歇性跛行;中期表现为患处剧烈疼痛、夜晚加重,皮肤苍白或青紫、肌肉萎缩、末端动脉搏动减弱;晚期随着病情加重表现为化脓溃烂、坏死脱落。
祖国医学医称脉管炎为脱疽,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痈疽篇”中已有记载。患者大多为20-40岁男性,20岁以下者较少见,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多发于老年人,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脉管炎的发病原因复杂,一般因受寒冷过剩或外伤引起血管、神经受损;忧思或房劳过度,可使心、肝、肾、脾的功能失调,而导致经络、气血功能紊乱而发病。
脉管炎医案一则:
患者,男,51岁。初诊主诉:双足踝溃破疼痛2月余。现病史: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足外踝破溃、疼痛,尤以夜间为甚,当地医院诊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经西医治疗效果欠佳,经病友介绍特来求诊。查体:双侧小腿下1/3处皮色紫暗,外踝各有一直径约1.5cm大小的溃疡,疮面凹陷,局部分泌物不多,肉芽紫暗,疼痛较甚。刻下:下肢肿胀、麻木,两侧外踝处溃破流脓,脓质清稀,眠差,乏力,腰部酸楚,二便尚可,舌淡苔白,脉沉。二诊:患者双下肢麻木较前缓解,溃破处创面减小,已现愈合之势,舌脉同前。再进14剂后,双下肢肤色转常,疼痛减轻,溃疡基本愈合,余症皆缓。守方加减前后调治4月余,患者诸症皆除,双下肢肌肤恢复如常,患者及家属表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