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欢迎武汉中医乳腺科专家李宝玉教授入驻诚顺和! 热烈欢迎中医皮肤科专家高进教授入驻诚顺和! 热烈欢迎中医内科专家刘义涛主任入驻诚顺和!
首页 > 中医文化 > 岐黄研讨 (第 21 页)

介绍中医学术的伤寒、河间、易水、攻邪、丹溪、温补、温病、扶阳等流派传承,以及中医理论的传承与发展和中医临床诊疗的科研创新等内容。

中医典籍从中医经络学角度论述鱼际穴的治疗

中医典籍从中医经络学角度论述鱼际穴的治疗
中医典籍从中医经络学角度论述鱼际穴的治疗。《灵枢·经脉》记载手太阴肺经经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灵枢·邪客》记载手太阴肺经经脉“内屈与诸阴络会于鱼际,数脉并注”,《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云:“荥输治外经。” 这表明了荥穴和输穴主治经脉在体表所过之处的病证,手太阴经脉“内屈与诸阴络会于鱼际”,其经筋“结于鱼后”,其络脉“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均为鱼际穴治疗拇指功能活动不利的经络学基础,是指导治疗的关键。尤其络脉“……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2-02-28) 700浏览 0评论 0个赞

中医临床为什么要提倡以证统病,辨证论治?

中医临床为什么要提倡以证统病,辨证论治?
中医临床为什么要提倡以证统病,辨证论治?临床上一些患者往往患有多种疾病,病情复杂。对此,现代中医提出“以证统病,辨证论治”的诊断思路,对所有的症状进行归纳分析,辨出主要证型。 疾病是一个多脏器、多系统病证共存的复杂状态,面对就诊患者纷繁复杂的主诉,需要根据“脏腑、神经、激素、免疫和代谢调节病机链”,确立证名,依证立法,按法制方。 例如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以证统病,血瘀证多见于慢性肺心病、心肌梗死、冠心病、脑卒中等,但出……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2-02-26) 683浏览 0评论 1个赞

中医与兵法有何相似之处?

中医与兵法有何相似之处?
兵法常言,用兵取胜,讲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中医治病除灾,亦是如此,同为为国粹的中医与兵法有着诸多的共通之处。 早在《黄帝内经·灵枢顺逆篇》中,就把兵法和中医中的针刺疗法联系在一起了。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旗,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熵熵之热,无刺漉漉之汗。”《黄帝内经》认为,刺法与兵法一样,也要因人制宜,对高热和出大汗的患者,应该慎用针刺法。 区别于传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靶向治疗方法,中医里……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1-12-16) 848浏览 1评论 1个赞

中医传承:把中医的理论、方法、技术放在创新的框架里,才会与时俱进,绵延不绝。

中医传承:把中医的理论、方法、技术放在创新的框架里,才会与时俱进,绵延不绝。
除了中医之外,很少有一门应用学科与历史的联系如此紧密。 2300年前的《黄帝内经》是教科书,1800年前的《伤寒杂病论》是临床必读。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朱丹溪的“大补阴丸”、张景岳的“左归丸、“右归丸”、吴鞠通的“银翘散”、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都与一个学派、一个医家、一本重要的医著相联系,它们都在一个一脉相承的历史框架里。 阅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就如同英语系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1-11-28) 875浏览 0评论 0个赞

滋阴和扶阳之争:从整体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派的发展与传承

滋阴和扶阳之争:从整体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派的发展与传承
滋阴和扶阳均是补法,都是从人体阴阳平衡为出发点。对“滋阴派”和“扶阳派”通过“三因治宜”的方法分析,可以探讨现代治未病的中医思维。 我们通过数据分析、类比等方法总结着眼于现代临床指导。可知,现代仍是“宜温者多,可滋者少”,“宜补者多,可攻者少”。滋阴者,填精补髓;扶阳者,温形补气。滋阴、扶阳均为扶正而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1-11-28) 2340浏览 0评论 44个赞

节饮食之论的由来——滋阴养阴之说

节饮食之论的由来——滋阴养阴之说
滋阴派,由朱丹溪创立。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后尊称他“丹溪翁”,是元代婺州羲乌(今浙江义乌)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 朱丹溪经历了很不平常的童年,朝不保夕、兵乱、饥寒,时时刻刻侵袭着丹溪幼小的心灵。直至丹溪年30岁,对以前的所作所为有所感悟,认识到“丈夫所学,不务闻道,而唯侠是尚”是非常错误的,遂辞去里正,准备到八华山求学。但母亲重病,无法分身,而“众工束手”,因此他就立志学医,誓把母亲的病治好。他刻苦钻研《素问……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1-11-28) 547浏览 0评论 1个赞

中医的学习与继承:由《伤寒论》引发的“伤寒学派”

中医的学习与继承:由《伤寒论》引发的“伤寒学派”
在中医学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而相互之间的争鸣与渗透,又促进了中医学术的发展,使中医理论不断完善,临床疗效不断提高,最终形成了中医学“一源多流”的学术及文化特色。 《伤寒论》著成后,汉晋隋唐宋期间,很多医家都以其为研究对象,来治疗伤寒病。明•方有执认为,世上流传的《伤寒论》(王叔和整理)与原文相比有很多错误,出现错简(其时尚无印刷术,文字要写在竹片或木板,用绳子一片片地拴连在一起,卷好……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1-11-28) 716浏览 0评论 1个赞

经方学派:用好经方必须熟记方证,精研方证病机,还要明经方之理。

经方学派:用好经方必须熟记方证,精研方证病机,还要明经方之理。
中医学源远流长,是历代各大医家及各个学派的不断汇集、薪传,不断综合、提炼、升华,才推动了整个中医学的发展与壮大,所以了解历代中医学派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今天我们介绍一下经方学派。 经方学派既包括经验方学派,也包括经论方学派。前者由善于收集、整理、研究、运用历代经验方的医家组成,据说古代经方有11家,经验方书在280卷以上,该流派在宋以后被称为“时方派”。经论方学派兴起后至清代最为盛行,并一直延续到近代。这股风甚……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1-11-28) 481浏览 0评论 0个赞

生命文化的具象表达——根植于中华文化中的中医文化

生命文化的具象表达——根植于中华文化中的中医文化
中医的根基源自中华文化。中医文化,是中医的思维方式、历史传统和具有重大影响、作用的人物以及著作、事件,是中医历史上有关人体生命和防病治病理论形成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印记。 同时,中医文化又是一种生命文化。要求从生命角度研究人的社会存在,生命健康的深层规律探索,是中医文化的主旋律。 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基石,文化传播最重要载体就是文字,中国汉字的产生是构成中国学术最深厚的根基。但任何文化形态都是逐渐发展的。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1-11-27) 510浏览 0评论 1个赞

温病与“瘟疫”

温病与“瘟疫”
中医学上有"时行"与"温毒"二词,意指病在特定时间内流行且有重症,目前的新冠肺炎即属此类。据此我们可以将现在流行的新冠肺炎传染病,归入以伤寒为代表的温病中来。 从《难经》脉针,从《难经·四十九难》我们知道临床中古人将病分为正经自病与五邪所伤…,凡重病、杂病、难病等可先将其归入五邪所伤,五邪即中风、伤暑、饮食劳倦、伤寒、中湿。 而《难经·五十八难》又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古人将温病中……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1-11-27) 548浏览 0评论 0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