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根基源自中华文化。中医文化,是中医的思维方式、历史传统和具有重大影响、作用的人物以及著作、事件,是中医历史上有关人体生命和防病治病理论形成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印记。
同时,中医文化又是一种生命文化。要求从生命角度研究人的社会存在,生命健康的深层规律探索,是中医文化的主旋律。
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基石,文化传播最重要载体就是文字,中国汉字的产生是构成中国学术最深厚的根基。但任何文化形态都是逐渐发展的。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2400年前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中说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东汉以前的“古训”,肯定也有文字记载,孔子说:“信而好古”。中医在夏商周甚至更前的年代已经萌生、成熟。
中国人自古有不朽意识,即使死亡,也希望事迹永载,于是在甲骨文之后,皇族把一些事件铸在青铜器上,这便是金文。中医药也有相同的举措,如龙门石窟石刻药方,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医文、医方,大都刻于隋唐,是否更早,尚有讨论。
语言是思维的承担者,汉语语词对事物抽象语义往往带有具象性,中医文献明显有这方面的特征。比如《内经》里许多内容把相类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从而揭示其共性的特征,以“类”代“象”,多用会意的语言结构。还有许多地方是对话、问答,许多疑问句、词的用法,基本是秉承了西汉和春秋的文章风格,有的地方,很像荀子、吕尚、陆贾、贾谊等人的语言习惯,时时运用大段的比喻,使所述之理深入浅出,语句多用对偶,排比句式很多,朗朗上口,语句铿锵,语法特点与说辞无异。但客观来说,与文史政论等比较,中医经典的论述,更多了一份从容、大度、雍贵和达观。
中医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各种学科知识营养,总体上深刻溶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具象来说,概有汉字、文脉、语法、行文借重的赋文、宗依的诗词风韵,这些方面的相融相通,共同造就,烘托出中医文化的灿烂辉煌,综合起来,足以说明中医是中华文化中的最逸丽、最艳光、最淑质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