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文化 (第 21 页)
仲景治疗肾阳虚证,多采用附子、干姜辛温之品以温阳,但多与“地黄、山萸肉”等补阴填精之品配伍以阴中求阳,与“茯苓、猪苓、泽泻”等配伍以利水通阳,与“白术、山药”等配伍以健脾生阳,与 “丹皮、黄连”等配伍达心肾相济,与“桂枝、麻黄”等配伍以风药升阳。
金匮肾气丸中八味药物将温阳与助阳五法相合,使其方剂从温阳向补阳功能转换,析一方即知其奥理。后世医家继承和发展金匮肾气丸的原创思维,在其基础上加减化裁,衍生出许多具有显著疗……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2-05-18) 946浏览 0评论
0个赞
中医养生调治高血压病的特色与优势有哪些?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对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的研究上逐渐走向科学化。例如,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张水馨等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240例诊断为临街高血压病的患者进行研究,观察组采用中医养生法进行积极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干预,通过观察两组的相关指标变化总结结果,发现观察组的患者的血压水平较本组干预前有显著变化。而干预后对照组的血压水平较干预前无明显变化。
且观察组干预后收缩压和舒张压……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2-05-17) 485浏览 0评论
0个赞
是否有湿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
1.可能会出现头重如裹的现象。
2.有口淡不渴、口中黏腻不爽的现象。
3.出现腹胀、大便黏滞,甚至拉稀便。
4.可能会出现腰沉重、倦怠、乏力、不愿意行走。也可能会出现腰背疼痛、膝关节疼痛等风寒湿邪侵袭的现象。
5.皮肤可能会出现湿疹。
6.从舌和脉上看,舌头会出现黏腻的苔,而脉则可能会出现滑脉或者濡脉。
明确诊断湿气重的患者,一般可以通过饮食、药物进行调节,还可以用非药物的……继续阅读 »
诚顺和中医馆
3年前 (2022-05-17) 730浏览 0评论
0个赞
目前临床上对于百合病的病机的认识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热邪留滞脉中,损伤阴分,并有耗损阳气、形成瘀血的趋势。大病后确可因阴阳两虚而生“散漫而未统于经”之邪热。此热留经百脉,随气血所到之处影响一身脏腑经络功能,产生百合病全身莫测百症。且热邪久留,耗损阴分,至于阴阳两虚,虚则成瘀,又生瘀血。以下是历代医家对百合病的病机的观点认识,大家可以学习借鉴之用:
1、心肺阴虚
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金匮要略》第七版教材主张百合病的病机……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2-05-16) 509浏览 0评论
0个赞
肾阴虚通常表现为腰膝酸痛,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舌红少津等症状,舌苔厚白患者可能是肾阳虚或痰湿症状所导致的。
体内湿气重也会导致舌苔厚白,着急上火,从而导致心火旺盛,也有可能造成舌苔厚白,可以服用药物改善,缓解舌苔厚白的症状。
饮食上可以吃点滋补养肾,避免吃一些肥厚油腻燥热的食物,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提高睡眠质量,适当做一些有氧运动,避免过度劳累,配合医生的治疗,心态保持愉悦。
……继续阅读 »
诚顺和中医馆
3年前 (2022-05-16) 915浏览 0评论
0个赞
苏轼对中医养生理论的意义及《东坡养生集》概述。苏轼是宋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成就有目共睹。宋代盛行儒而知医,苏轼也是对医学颇有研究的文士之一。特别是他一生仕途坎坷,深受颠沛流离之苦,奔波于入世与出世之间。思想深受儒、释、道三家影响的苏轼,在逆境求生存的过程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养生思想与方法。
苏轼在中医养生方面造诣很深,除饮食、药疗外,情志养生使得苏轼在面对坎坷多难的命运时仍能保持一颗旷然豁达的心。明末清初学者王如……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2-05-13) 650浏览 0评论
0个赞
中医典籍对升降出入之天人相应理论的概述。《素问·六微旨大论》言:“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内经》在“气一元论”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认为宇宙万物源于天元之气,人之生命源自天地之气,无论自然界还是人体都存在着气机升降出入的永恒运动,并由此产生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1、自然界的升降出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这是自然界气的升降运动,天气属阳,主升;地气……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2-05-11) 756浏览 0评论
0个赞
肝胃不和是中医辨证的一种说法。肝胃不和的病人,主要还是由于肝不好,肝是主疏泄,如果肝气不疏,就会出现肝胃不和的表现。
肝胃不和的症状主要为上腹胀、打嗝、消化能力下降,甚至还会伴有情绪的低落,所谓的情志不畅。这时候中医看舌苔是薄、黄的舌苔,把脉是玄脉。肝胃不和,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肝,可以通俗的理解为肝病导致的消化道症状。
所以肝胃不和出现了以后,最重点的还是要去检测肝功能,看看肝脏是否有损伤,损伤的原因是什么,然后……继续阅读 »
诚顺和中医馆
3年前 (2022-05-11) 819浏览 0评论
0个赞
中药汤剂的正确服用方法及饮食宜忌事项完整的说明:
一、中药汤剂的服药时间
服药时间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的特性,选定最佳的给药时间,能提高药物的治疗作用,不同的药物服用时间不同。
1、病在上焦,宜在食后服;病在下焦,宜在饭前30~60分钟服。
2、滋腻补养药,宜在饭前不饥不饱时服,以便于药物充分吸收,起到滋补作用。
3、驱虫药、泻下药及四肢血脉的药物,宜在空腹时服,有利于药物迅速进入肠内发挥药效,驱虫药还可隔夜服,即在睡……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2-05-10) 566浏览 0评论
0个赞
中医典籍《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对外感内伤的论述之学习摘要:
《伤寒论》以六经为纲,提纲挈领,并不过分着眼具体疾病,主要体现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病势的动态发展变化,六经是《伤寒论》的核心,六经又有十分具体的证治方药,这样就容易使人专注方证。
《金匮要略方论》则以病为脉络,截面式地体现具体疾病在部分或整个病程中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对相似疾病进行鉴别,对其不同发展趋势及预后转归进行归纳总结,一病之中可以体现六经变化的不……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2-05-09) 876浏览 0评论
1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