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欢迎武汉中医乳腺科专家李宝玉教授入驻诚顺和! 热烈欢迎中医皮肤科专家高进教授入驻诚顺和! 热烈欢迎中医内科专家刘义涛主任入驻诚顺和!
首页 > 中医文化 (第 22 页)

中医学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医学是誉满中外的“中国四大国粹”之一,中医文化栏目介绍中医的常识、基础理论、古今名中医、中医诊疗研讨等内容,为传承与发展中医文化添砖加瓦。

李时珍《本草纲目》对黄疸病以脏腑辨证,病因病机和分型的概述

李时珍《本草纲目》对黄疸病以脏腑辨证,病因病机和分型的概述
李时珍《本草纲目》对黄疸病以脏腑辨证,病因病机和分型的概述。在《本草纲目》卷一中,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篇中,李时珍将诸湿黄疸归纳为脾所主本病,认为黄疸为五脏中脾脏功能失常之病变,即病位在脾,为脾脏之本病,且与湿邪密切相关。 卷三黄疸条下载“(黄疸)有五,皆属热湿”,指出黄疸的病性以邪实为主,湿热多见。另提出“湿有外感,有内伤”,将湿邪的产生归纳为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外感之湿是指雨露岚雾、地气水湿,袭于皮肉筋骨经络之间……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2-05-09) 683浏览 0评论 1个赞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探讨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探讨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探讨。临床上导致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有很多种,临床上常见的病因主要有感染、骨髓纤维性病变、骨髓异常增生等等,只有确定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以后才能够对症治疗。在西医临床上常规应用的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对本病有一定疗效,但存在副作用大、病情容易反复等缺陷。 而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上存在明显优势,特发性血小板症应归属于中医“血证”、“衄血”、“虚劳”范畴,其病机主要在于脾肾二脏,脾……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2-05-06) 649浏览 0评论 0个赞

【中医十大类方】柴胡类方、柴胡证、柴胡带及柴胡体质的解析

【中医十大类方】柴胡类方、柴胡证、柴胡带及柴胡体质的解析
【中医十大类方】柴胡类方、柴胡证、柴胡带及柴胡体质的解析。柴胡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虽无娇花妍草的多姿多彩,却以其卓越的疗效,得到了人们的信赖和喜爱。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用单味柴胡治疗头痛的记载。《神农本草经》谓柴胡“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出新”。 柴胡是张仲景方中的重要药物,《伤寒论》入7方次,《金匮要略》入7方次。我们曾对全国330位国家级名中医进行临床经验的调查,结果提示,在全国……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2-04-30) 1316浏览 0评论 2个赞

【中医十大类方】逍遥散《合剂局方》方药组成、适应症及功效、加减化裁方法

【中医十大类方】逍遥散《合剂局方》方药组成、适应症及功效、加减化裁方法
【中医十大类方】逍遥散《合剂局方》方药组成、适应症及功效、加减化裁方法。逍遥散方药组成:柴胡一两(15g) 芍药一两(15g) 白术一两(15g) 茯苓一两(15g) 当归一两(15g) 生姜(15g) 薄荷(10g) 甘草五钱(5g) 服用方法:为粗末,每服二钱,水煎去渣热服,不拘时候。 加减化裁:若将四逆散去枳实,加当归、白术、茯苓、薄荷,便成了著名的妇科方逍遥散。当归是传统的调经药,与芍药、川芎、白术、茯苓、……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2-04-30) 643浏览 0评论 0个赞

太阳病和阳明病有什么区别?各有什么证候类型?

太阳病和阳明病有什么区别?各有什么证候类型?
太阳病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基本特点,有三种证候类型: 一、以头痛、发热、怕风、有汗、脉浮缓等为特征,其特点是肌表疏松、营卫不和、卫强而营弱,称为太阳中风证。 二、以发热、不出汗、恶寒、体痛、脉浮紧为基本表现,其病理特点是肌表致密、卫阳被困、营阴郁积,称为太阳伤寒证。 三、以太阳表证日久,不能出汗缓解,邪气渐弱,正气渐强,以发热恶寒,热多于寒,呈阵发性发作为基本表现,其病理特点是微邪束表、营卫不和,称为表郁轻证。……继续阅读 »

诚顺和中医馆 3年前 (2022-04-28) 815浏览 0评论 0个赞

太阳病与流行性感冒的区别都有哪些方面?

太阳病与流行性感冒的区别都有哪些方面?
太阳病与流行性感冒的区别都有哪些方面?太阳病是中医的一个证型,特点是脉浮、头痛项强、恶寒,是一个总括的特征。与之相关的各种疾病,发展的过程中都可以出现这类症状,主要说的是太阳经所主皮肤与经络,感受外感风寒湿邪,正邪相争于体表,营卫功能失调而发生的一类病症。 而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所引起的高热、头身疼痛、全身症状较重,同时可累及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早期表现为畏寒、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同时伴有全身酸痛,……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2-04-27) 513浏览 0评论 0个赞

人体各部位发生疼痛与相关的肾脾肝胆膀胱等五大经络穴位分布图

人体各部位发生疼痛与相关的肾脾肝胆膀胱等五大经络穴位分布图
人体发生疼痛的原因很多,但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跟经络气血的运行密切相关,正所谓“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因此临床根据特通的部位所分布的经络来辩证治疗可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现将人体各部位发生疼痛与相关的肾脾肝胆膀胱等五大经络穴位分布图发布如下供同行和网友参考: 1、肾经疼痛的穴位分布图: 2、脾经疼痛的穴位分布图: 3、肝经疼痛的穴位分布图: 4、胆经疼痛的穴位分布图: 5、膀胱经疼痛的穴位分布图: ……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2-04-09) 1983浏览 0评论 0个赞

吃了中药后,中药在体内多久排干净?

吃了中药后,中药在体内多久排干净?
吃了中药后,中药在体内多久排干净?中药在体内大约4-6个小时就可以排出体外,1-2天的时间就可以彻底排除干净。 但是,中药排出的时间和个人的吸收能力以及体质有很大的关系,中药具体要在体内停留多长时间也要因人而异。另外,平时多喝水,多运动,可以加速新陈代谢,有助于药物的排出。 中药对人体的刺激比较小,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对人体的伤害,因此,中药是很多人治疗疾病的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一般见效比较慢,需要长期坚持,才……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2-03-29) 1422浏览 0评论 0个赞

中医典籍对中土五行学说与脾胃关系的理论论述

中医典籍对中土五行学说与脾胃关系的理论论述
中医典籍对中土五行学说与脾胃关系的理论论述。中土五行学说在《黄帝内经》中体现为重视脾胃,清代医家黄元御在前人重视脾胃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完善,丰富和发展了中土五行学说中,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气升而胃气降。 清代医家郑钦安在《医学真传》中说:“二火不可分(君火、相火),而二火亦不胜合。所以一来一往,化生中气。二火皆能生土,上者生凡土,即胃。下者生阴土,即脾。”心中藏君火,肾中藏相火,所谓“乾坤一气生坎离二卦,二气往……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2-03-29) 973浏览 0评论 1个赞

中医典籍和历代医家对中气与情志病辨证论治的论述的学习摘抄

中医典籍和历代医家对中气与情志病辨证论治的论述的学习摘抄
中医典籍和历代医家对中气与情志病辨证论治的论述的学习摘抄。《中医基础理论》认为:“人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有密切联系。因为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而外界的精神刺激只有作用于相关内脏才能表现出相应的情志变化。”《灵枢·平人绝谷》曰:“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这说明了脾胃化生精气在神的生成和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脾胃化生水谷精气的能力越强五脏所藏的精气也就越充足,正气也就越强,能够更好的面对外界的精神刺激,与情……继续阅读 »

cshyh 3年前 (2022-03-28) 983浏览 0评论 1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