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中医是辉煌的。
中医医生,《周礼》中已经有了记载与分类。《周礼·天官》中分出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关于四种医生得职责,《周礼·天官》是这样记载的:
“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
“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
“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
“兽医掌疗兽病,疗兽疡。”
《周礼》指出,治内部疾病一可以用药物,二可以用五味,三可以用五谷,四可以用五音,五可以用五气。治外科疾病一可以用药物,二可以动手术。
中医治病,其目标不是消灭细菌,而是平衡阴阳。《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平者,平也。平者,平衡也。平衡什么?平衡阴阳。阴阳为何?气血也,虚实也,寒热也,脏腑也。以平为期,是中医的终极目标。
中医在一代又一代的名医下传承、创造与创新,才演变出如今的模样,它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史记》告诉后人,扁鹊的医术已经达到了起死回生的水平,更为值得怀念的是,扁鹊的外科手术已经达到了“割皮解肌,浣洗肠胃”的高度;张仲景创立了六经;华佗能开腹,能洗肠子、缝肠子,能剐骨疗毒;明末名医吴有性(字又可)创建了温病学,所著《瘟疫论》对瘟疫有了最早的归纳认知……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中华文化孕育出了中医,中医发展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孕育着中华民族,中医文化呵护着中华民族。没有中华文化的孕育,肯定没有中华民族这个民族,没有中医文化的呵护,中华民族肯定不会绵绵延续上下五千年。
辉煌的中医,其精髓可以归纳在下列几句话中:
以道理论医理;
以变化论病理;
以损益论医术;
以平衡论健康;
以仁心论医心。
这些也一直交融贯穿于我们与中医的上下五千年,并且我们相信它将会一直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