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到来。
从中医理论来讲,冬季主肾,肾主藏精,此时人体阳气内藏,养身应以养肾防寒为主。
《黄帝内经》云:“冬三月,此谓闭藏…… 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 小寒正值冬季,是养肾的黄金时段,养肾能增强人体抵御寒邪的能力,为来年春天的生发储备能量。
小寒时节,天气寒冷,中医认为此时应以“防寒补肾”为主。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肾气充足则身体强健,抵御寒冷的能力也会增强。
中医认为,寒属极阴之气,主收藏凝滞。因此小寒的养生原则是保护阳气,避免寒邪的侵入,固本扶元,以“防寒补肾”为主。俗语“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疼痛”就在强调此时进补的重要性。
人们经历了夏暑、秋燥的消耗后,脏腑的阴阳气血会有所偏衰,合理进补既可及时补充气血,抵御严寒侵袭,又能使来年少生病,身体更强壮,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目的。
一、起居有常
谚语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此时衣着应以保暖为第一要务,尤其是头颈、脚踝等。此时昼短夜长,天人合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小寒前后,天气寒冷,夜晚很容易出现心脏相关的急症。因此,这个节气的养生应注重早睡晚起。早睡是为了养阳气,护住心脉;晚起是为了养阴气,滋养心神。还要注意防寒,睡前用温水泡脚,可改善睡眠质量。
二、饮食有节
民谚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之说,说明了小寒进补的重要性。冬季对应的脏腑是肾,小寒补肾助阳能够提升人体生理机能,帮助机体适应严冬气候的变化。
但小寒时切记不可大补。在饮食上可适当多吃羊肉、牛肉、芝麻、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榛子、葡萄干等,也可结合药膳进行调补。
三、调养情志
中医认为“暖身先暖心,心暖则身温”。因此,小寒节气应安心养性,怡神敛气。尤其是老年人,此时应调摄精神,避免过喜或过忧,保持心情舒畅、心境平和。
冬天时,万物闭藏,阳气也藏蓄在地下。小寒时节要避免各种不良的干扰刺激,处于恬淡虚无、安静自如的状态。此时日照较短,阳光少,人也容易萎靡不振、情绪低落,多参加各种文体娱乐活动,有助于保持心情愉快、振奋精神。
四、保健养生
小寒时节适度锻炼,可以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升发阳气,提高御寒能力 然而,运动也需适度,避免在寒冷时段外出运动,最好等到太阳出来以后再进行锻炼 运动方式可选择慢跑、散步、练太极等缓慢运动。
保健灸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培补正气的功能,能够强身健体。预防疾病,虚寒体质的人尤其适合在此时进行艾灸。保健灸用艾条或艾柱灸都可。艾灸时间可在3-5分钟。最长到10-15分钟为宜。
足三里:足三里穴在膝盖外侧凹陷处往下约4指宽处。常灸足三里,能缓解脾胃虚寒,促进胃肠功能,强身健体。
神阙:神阴在脐正中处,灸神阙大具有补阳益气,温肾健脾的作用。神阙穴此穴位可以进行隔盐灸,即将盐填在脐中,上面点燃艾柱,补肾助阳。
——忌熬夜——
黄帝内经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冻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季要收藏阳气,若是晚间熬夜,寒邪容易侵袭人体,损失气。作息要顺应大自然的变化,早睡早起,培补肾气,温煦肾阳。
——忌生气——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若是经常生气,影响脏腑运行,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节喜制怒,振奋精神,这便是健康长寿的基石。
——忌暴饮暴食——
小寒天寒地冻,很多人为了补充能量和热量,会暴饮暴食,但在这个关键点,人体的阳气本身偏弱,身体运化不了太多的食物。若是过度进补,暴饮暴食,会损伤肠胃,有害而无益。可荤素搭配,正常进食,均衡合理,补气润燥,强身健体的同时,提高御寒能力。
武汉诚顺和中医门诊部(诚顺和中医馆)建馆10余年,秉持“诚信为本,顺时养生,和谐健康”的中医文化精髓,坚持“名中医,好中药”的立馆之本,在中医药临床诊疗常见病、老慢病、疑难杂症及健康养生等领域颇具特色,建设和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李轩锦、钟明、徐长化、姜瑞雪、张林茂、王大宪、龚红卫、范平、宋跃进、王儒英、李家发、刘玉茂、高进、段正莉、刘义涛、陈德货、宋恩峰、李瀚旻、梅应兵、张振鄂、汪旭东、何友为、乐芹、曾凡鹏、向贤德、熊勇、廉河清、孔政、吴隆贵、胡爱玲、柳新樵、肖早梅、王垚、丁辛、鲁本堂、黎诗琪、蹇峰、让敏、张波茹、罗天禄、朱长江、陈丽娟(排名不分先后)等40余位名老中医团队,10余年坚持甄选道地药材,特邀湖北省多位七旬老药师亲手把控药材的进存和煎制,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慈善活动,是武汉卫计委批准成立的正规中医医疗机构,是武汉市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是国医大师路志正中医养生实践基地,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实践基地授权,屡获武汉市社工志愿者协会表彰。
咨询预约:027-87878466,手机(微信同号):18627730962
移动官网咨询预约:https://m.chengshunhe.net/